石油化工生产中,各类酸碱介质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、原油中的酸性成分)无处不在,这些物质对防静电工作服的性能会产生直接破坏。耐酸碱测试并非额外要求,而是针对行业介质特性的必要验证,是确保工作服在复杂环境中持续发挥防护作用的关键。
酸碱介质对工作服的双重破坏
石油化工车间的酸碱介质以液态、气态或雾状形式存在,会从两方面侵蚀工作服:
面料结构损伤:强酸会破坏化纤面料的分子链,导致纤维脆化、强度下降。某炼油厂的检测显示,未做耐酸碱测试的工作服接触 5% 硫酸溶液后,24 小时内撕破强力下降 40%,袖口、裤脚等部位出现明显破损;强碱则会溶解面料中的导电纤维涂层,使防静电性能衰减,表面电阻从 10?Ω 升至 10¹²Ω 以上,失去电荷释放能力。
防护功能失效:酸碱残留会改变面料的导电特性,形成局部绝缘区域,导致静电积累。同时,被腐蚀的面料发尘量增加,可能成为潜在的点火源 —— 在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的环境中,脱落的纤维与设备摩擦产生的火花,可能引发燃爆事故。
介质特性决定测试标准
石油化工介质的多样性要求耐酸碱测试需覆盖多种场景:
针对液态酸碱:测试面料在 20% 硫酸、10% 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 24 小时后的性能变化,要求强度保持率≥80%,防静电性能衰减≤15%;
针对气态酸碱:模拟含氯、含硫气体环境(如氯气、硫化氢),测试面料经 72 小时暴露后的重量损失率(需≤5%);
针对混合介质:原油加工中常遇到的油水混合液,需测试面料的耐乳化腐蚀能力,避免因界面反应导致面料分层。
某乙烯工厂因使用未通过混合介质测试的工作服,导致裤腿接触含酸污水后出现大面积渗透,不仅灼伤员工皮肤,还因导电纤维失效引发静电放电,造成局部设备损坏。
测试与实际防护的关联
耐酸碱测试的核心是验证工作服在介质接触后的 “防护完整性”:
防渗透性能:确保酸碱液体在 10 分钟内不穿透面料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;
性能稳定性:经腐蚀后仍保持防静电(表面电阻 10?-10¹¹Ω)与阻燃(续燃时间≤3 秒)功能;
结构耐久性:接缝处经酸碱侵蚀后不开裂,魔术贴、拉链等配件正常工作。
这些指标直接对应石油化工的作业安全需求,未通过测试的工作服,其防护效果会随使用时间急剧下降,难以应对突发的介质泄漏事件。
GB 12014-2019《防静电工作服》明确要求,接触酸碱介质的工作服需额外通过耐化学腐蚀测试。这一规定正是基于石油化工的介质特性,是企业规避安全风险的基本前提。
美安服饰的石油化工防静电工作服可定制耐酸碱功能,通过多种介质腐蚀测试,严选优质防静电耐酸碱面料。公司23 年行业经验可根据企业涉及的介质类型定制测试方案,确保工作服与生产环境的介质特性更精准的匹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