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药厂的洁净生产环境对微生物控制要求近乎严苛,洁净服作为人员与药品之间的关键屏障,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可能成为污染源头。灭菌处理并非简单的清洁流程,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所有微生物(包括芽孢),确保洁净服不向生产环境释放活菌,这是 GMP 规范的强制要求。
灭菌处理的核心必要性
人体日常携带的微生物(如表皮葡萄球菌、枯草芽孢杆菌)会通过皮屑、汗液转移到洁净服表面,未经灭菌的服装每平方厘米可检出 10³-10?CFU 的菌落。在无菌制剂车间,这些微生物若接触药品,可能导致批次污染 —— 某抗生素企业曾因洁净服灭菌不彻底,使产品检出耐热芽孢,最终整批销毁,损失超千万元。灭菌处理能将菌落总数降至≤10CFU / 件,且确保无芽孢残留,为无菌生产构建第一道防线。
主流灭菌方式的优劣对比
湿热灭菌(121℃高压蒸汽):优势在于灭菌彻底(对芽孢杀灭率达 100%),成本低且无化学残留;劣势是可能导致部分化纤面料收缩(缩水率≤3% 为合格),对含金属配件的洁净服兼容性差(易锈蚀)。适用于纯棉或耐高温化纤材质,以及无复杂配件的基础款洁净服。
辐射灭菌(γ 射线或电子束):优势是穿透力强,可批量处理密封包装的洁净服,不损伤面料结构;劣势是设备投入高,长期使用可能使面料抗撕裂强度下降 10%-15%,且需专业机构操作。适用于含精密配件(如导电扣)或复杂结构的洁净服。
环氧乙烷灭菌:优势是低温操作,适合不耐热的面料(如聚四氟乙烯涂层);劣势是存在化学残留风险(需解析 12 小时以上),且灭菌周期长(24-48 小时),对通风条件要求高。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特殊材质洁净服。
某生物制药厂的对比测试显示,湿热灭菌后洁净服的微生物残留最低,但有 2% 的服装出现轻微缩水;辐射灭菌的合格率达 99%,但长期使用后面料耐磨性下降。
灭菌方式的选择原则
需结合三个维度综合判断:
面料特性:耐高温面料优先选湿热灭菌,低温敏感材质选环氧乙烷或辐射;
生产周期:急需周转的洁净服(如每日更换)适合湿热灭菌(周转快),库存备用款可选用辐射灭菌;
洁净等级:A 级 / B 级区的洁净服需采用双重灭菌(如湿热 + 辐射),C/D 级区可根据成本选择单一方式。
同时,无论哪种方式,灭菌后都需检测:无菌性(需通过薄膜过滤法验证)、残留量(环氧乙烷≤10μg/g)、面料性能变化(拉伸强度保持率≥80%)。
美安服饰的制药厂洁净服采用高品质面料,23 年行业经验,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,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,品质过硬,合作更放心。